13115062590 18921344401
律师团队
>>
  • 常州律师姜律师
  • 常州律师朱律师
  • 常州律师叶律师
  • 常州律师章律师
业务范围
>> 
提供常州市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武进区、溧阳、金坛区及周边地区专业法律服务,免费解答法律问题,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房产纠纷、公司投资、经济合同、知识产权、刑事犯罪辩护等。
律师在线
>> 

擅长领域
>> 
 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过失犯罪或者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


常州律师网 www.cz64.net


  过失犯罪或者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根据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其罪过形式有以下特征:1、犯罪主体的心理态度,在认识上因素上,是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而实施了犯罪行为,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疏忽大意行为主观上是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对自己所实施的轻信能够避免的犯罪行为是故意的心理态度;但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不论是疏忽大意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还是过于自信故意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都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即是说,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的特征是:犯罪主体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简称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2、对犯罪行为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在认识因素上,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在意志因素上,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实施了这种犯罪行为的心理态度。其中对疏忽大意没有预见而实施的犯罪行为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对轻信能够避免而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因此,过失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既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故意的。但是,过失犯罪主体不论对其过失犯罪行为还是故意犯罪行为所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都是过失心理态度,简称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3、对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在认识因素上,是应当预见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到发生犯罪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犯罪结果发生而没有避免发生的过失心理态度;在意志因素上,不论是疏忽大意过失行为所发生的犯罪结果,还是过于自信故意行为所发生的犯罪结果,都是不希望、不放任的过失心理态度。因此,过失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过失犯罪行为或者故意犯罪行所发生的犯罪结果都是过失心理态度,简称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根据前面三点的描述,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的特征是犯罪主体主观上既可以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也可以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对犯罪行为既可以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也可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对犯罪结果是过失心理态度。其显著的特征,是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二、故意犯罪的罪过形式特征根据我国刑法的第14条规定,故意犯罪的罪过形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心理态度。故意犯罪的罪过形式有以下特征:1、犯罪主体的心理态度,在认识因素上,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的故意心理态度;在意志因素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的故意心理态度。不论明知是“必然”还是“可能”发生这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也不论是“希望”还是“放任”这种危害社会犯罪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都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因此,故意犯罪主体在主观上,不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或者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都是故意的心理态度。故意犯罪主体的这种故意的心理态度,简称犯罪主体主观上是故意的。2、对犯罪行为的心理态度,犯罪主体在认识因素上,是明知自己的犯罪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的故意心理态度;在意志因素上,是明知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还去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故意心理态度。因此,故意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是故意的心理态度,简称对犯罪行为是故意的。3、对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主体在认识因素上,是明知犯罪结果必然或者可能发生的故意心理态度;在意志因素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故意心理态度。因此,故意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故意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是故意的心理态度,简称对犯罪结果是故意的。由上述对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分析可见:故意犯罪的罪过形式特征是犯罪主体主观上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对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也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其显著特征,是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是故意的心理态度。三、过失罪过形式与故意罪过形式的区别标志过失罪过形式的显著特征,是由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的过失心理态度所决定的,不论犯罪主体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也不论对犯罪行为是过失心理态度还是故意心理态度,只要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可以构成过失犯罪。故意罪过形式的显著特征,是犯罪主体主观上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对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也都是故意的心理态度,才可以构成故意犯罪。如果犯罪主体主观上是故意心理态度,对犯罪行为是故意的,但对其实施故意犯罪行为所发生的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不是故意罪过形式而是过失罪过形式,可以构成过失犯罪,不能构成故意犯罪。相比较,过失罪过形式与故意罪过形式的根本区别,是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不同。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其罪过形式是过失的,可以构成过失犯罪;犯罪主体对犯罪结果是故意的心理态度,其罪过形式是故意的,可以构成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之间的区别非常大,但是过失犯罪也是需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但是法院在判决的时候会进行酌情处理,而故意犯罪肯定是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惩罚具体的相关惩罚,需要根据犯人所犯的罪行来进行相关判断和处理。



·老赖判刑后用还钱吗
      老赖判刑后用还钱吗?一、老赖判刑后用还钱吗?1、老赖被法院判刑,属于刑事犯罪,但仍然要承担民事偿还责任。2、《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在诉讼过程中刑诉法警需要回避吗?
      在诉讼过程中刑诉法警需要回避吗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28 条对审判人员回避的情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 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


·拘役时间从什么时候算起
      拘役时间从什么时候算起 拘役的日期从刑事判决生效执行之日起开始计算。 判决之前,犯罪分子被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对于可能判决拘役的犯罪分子,在人民法院下达刑事判决之前,只要并非累犯或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应积极争取缓刑,这是最明智的做法,在缓刑考验期内,认真执行社区矫...


·贪污罪构成要件有什么
      贪污罪构成要件有什么 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同时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公务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所有权。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务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


·什么是刑事案件追诉期 刑事案件追诉期有多长
      一、什么是刑事案件追诉期刑事案件与民事上的诉讼时效类似,当犯罪经过法定年限后,就不再追诉,虽然犯罪具有可罚性,但是经过一定年数后,犯罪再进行处罚的意义就不大了。刑事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过法定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已...


·先行被羁押一日折抵缓刑几日
      先行被羁押一日折抵缓刑几日先期羁押的并不能抵缓刑的时间。缓刑是考验期,不是刑期,缓刑考验期是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诉。但如果缓刑考验期内,违反规定,收监执行的,判决前先期羁押的时间折抵刑期,先期羁押一日,折抵拘役、有期徒刑刑期一日。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三条第三款:缓刑...


·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包括那有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也要相应地适当减轻。在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时,需要注意把握以...


·报复陷害罪的客体是什么
      报复陷害罪的客体属于此罪构成要件当中的一个内容,在对报复陷害行为进行认定的时候,是需要进行判定的。那到底报复陷害罪的客体是什么呢?而此罪的其他构成要件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具体了解。一、报复陷害罪的客体是什么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这里的民...


·刑事诉讼法若干解释的内容在我国是如何进行规定的?
      诉讼法在我国一直以来和实体法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诉讼法也有着若干的解释,因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并不是特别的明确,那么刑事诉讼法若干解释的内容在我国是如何进行规定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的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 一、第一章 管  辖 第一...


·持有假币罪既遂的处罚是怎样的?
      持有假币罪既遂的处罚是怎样的?持有假币罪既遂的处罚具体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 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


·处理未成年犯罪原则有哪些规定
      一、从宽处理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至于是从轻还是减轻以及从轻的幅度,则根据具体案件确定。...


首 页 | 律师简介 | 服务领域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22 常州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师热线:13115062590 1892134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