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律师
抢劫杀人怎么处罚,抢劫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抢劫罪不仅侵犯他人的财产,还会侵犯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因此,我国对抢劫罪的处罚是比较重的 ,一般而言都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如果在抢劫过程中杀了人,又该怎么判刑了?这个问题,我们做了解答,请阅读下文。
      
      一、抢劫杀人怎么判刑
      
      (一)《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入户抢劫的 ;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
      
      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
      
      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
      
      7、持枪抢劫的 ;
      
      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抢劫罪是我国最严重的八种犯罪之一,在《刑法》第263条规定了可判处死刑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八种,具体如下:
      
      (二)以下情形一般多考虑可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1、 在抢劫过程中杀人的,比如为抢劫而直接伤害或杀人,造成死亡或两人以上重伤的。
      
      2、 同时具备上述八种情节中两种以上情节的。
      
      3、 抢劫金融机构的。
      
      4、 抢劫抢险物资,造成严重后果的。
      
      5、 抢劫军用物资,严重减弱战斗力的。
      
      (三)下列情形一般多考虑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1、 在抢劫过程中,并不是为了灭口,是由于意外因素造成死亡的。
      
      2、 虽在抢劫中造成重伤,但没有残疾的。
      
      3、 虽有八种情节之一,但情节不严重的。
      
      4、 多次及数额大,但如行为人认罪态度好,积极退赔,也可适用死缓。
      
      因此,如果在抢劫过程中杀人,一般情况下是判处死刑。
      
      二、抢劫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1、构成抢劫罪的,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抢劫一次的,可以在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入户抢劫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抢劫三次或者抢劫数额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抢劫致一人重伤,末造成残疾的;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持枪抢劫的;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依法需要判处无期徒刑的除外。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根据抢劫的次数、数额、手段、后果等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增加相应的刑罚量:
      
      (1)每增加轻微伤一人,可以增加三个月至六个月的刑期;
      
      (2)每增加轻伤一人,可以增加六个月至一年的刑期;
      
      (3)每增加重伤一人,可以增加一至二年的刑期;
      
      (4)每增加伤残等级一级,可以增加二个月六个月的刑期;
      
      (5)每增加抢劫一次,可以增加六个月至三年的刑期;
      
      (6)抢劫数额未达到数额巨大的,每增加1 000元,可以增加二个月的刑期:抢劫数额达到数额巨大的,每增加10000元。可以增加二个月的刑期;
      
      (7)每增加本罪名第1条第(2)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增加一年至二年的刑期。
      
      3、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1)持管制刀具等抢劫的;
      
      (2)流窜作案的。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1 )教唆或伙同他人抢劫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财物的
      
      (2)确因生活所迫、学习、治病急需而抢劫的。
      
      因此,如果是抢劫过程中杀人,是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要是没有法定的减轻处罚的情节,犯罪分子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要是你正处于相关法律纠纷中,建议你尽早委托网站的专业律师,让他们来帮助你。
      
      

www.cz64.net
Copyright ©2022 常州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